电气工程学院源于1958年成立的电机系,1961年设电机与电器专业,1972年成立电机工程系,设电机、电器、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7年及1999年分别更名为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学院。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能源动力专业博士学位点、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电机与电器”二级学科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被辽宁省确定为冲击“国内一流”的重点建设高峰学科。学院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现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3600余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注重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新工科创新研究型人才培养新范式,打造“任远-电机实验班”,培养永磁电机领域复合型创新人才。学院已培养出一大批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级科技奖励获得者、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负责人、优秀企业家、央国企及龙头企业技术总工/副总等优秀人才,为我国电气领域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电气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和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居B+档。
学院教学科研队伍实力雄厚,既有学术造诣高深的国际著名学者,如我国稀土永磁电机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任远教授,还有一批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学院现有专业教师119人,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30余人。教授53人、博士生导师59人、副教授44人。具有我国电机学科首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电机学科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近年来,2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依托电气工程学科建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型电力系统与电工装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技术创新中心(稀土永磁电机)、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稀土永磁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电网安全运行与监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能源装备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余个,在永磁电机、高压电器、风电装备、电力变压器等领域,学院科研平台条件、科研能力位居国内领先地位。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团队,曾自主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稀土永磁电机和国内首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多项成果入选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项目,先后以第一单位获国家级科技奖励4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和辽宁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性本科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自动化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及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学院建有辽宁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风力发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辽宁省电气与信息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和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先后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省级精品教材/规划教材7部。所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受到央企、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的普遍欢迎。
学院学术气息浓厚。近五年共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35项,发明专利授权近300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SCI、EI检索期刊论文500余篇,举办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近20次。与国家电网公司、中车集团、中船集团、哈电集团、特变电工、华为集团、美的集团、卧龙电气、格力电器、汇川技术、广汽集团、平高集团等一批大型领军企业建立了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极大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家的著名高校、学术团队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中外联合培养、海外深造、参与国际高水平科研合作项目等国际化交流与深造机会。
沈阳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历经近七十载的改革与探索,拥有严谨求实的院风,着重创新的质量标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为学院迈进我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先进行列的总体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社会的厚望与人民的重托激励着电气工程学院向培养优秀人才、建设一流学科的宏伟目标不懈努力!
(相关数据更新至2025年8月31日)